言语

你的言语在我上膛何等甘美!在我的口中比蜜更甜。诗篇119:103

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

《當上帝呼召一個人的時候》

今天偶然與一位要好的弟兄在網上交談;不算長的對話,卻談到讓人深刻的嚴肅話題,因為是關乎生命深處的掙扎和慎思。我們談到關於「生命的呼召」,讓我再次思想這個看似熟悉但既又陌生的「生命課題」。
「呼召」是基督信仰一個重要的概念,甚至是一種信仰實踐的本質。對基督徒來說,「呼召」是普遍性,還是個別性的?上帝都呼召每一個基督徒嗎?還是上帝只呼召一些人?我想,應該問的是「上帝為何呼召我們」。
耶穌呼召我們:「背起你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這句話不容易聽進去,因為連耶穌在世上時也曾為背十字架而痛苦掙扎,更何況我們?或許二戰時期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(Dietrich Bonhoeffer)真明白耶穌這話的涵義:「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,他是召那人為他死。」我想,潘霍華的「作門徒」,就是一種「單單跟隨基督」的捨己:除了基督,沒有其他的了,不看自己,也不看他人,只有基督。
我想起最近閱讀的一本書,作者James Houston提到關於「呼召」的觀察:今天的基督徒都過於將呼召「職業化」和「專業化」、我們都傾向於將自己的職業看做是上帝的呼召。或許對我們來說,把職業和呼召結合,至少可以滿足「生計」和「事奉」兩者的需求,也或許我們認為職業上的技能是我們最有把握的事奉能力。
但當我嘗試從《聖經》裡眾多的「呼召」例子去思考時,卻發現上帝的呼召不關乎一個人的職業、專業,甚至能力。上帝首先讓你看到「異象」,並呼召你回應所看到的。換句話說,上帝必把某種感動放在你心裡,讓你看到你覺得需要去做的事。是的,我們肯定會擔心上帝所呼召我們去做的,並不是在我們能力範圍裡,甚至我們不喜歡的事。但這就是「背起十字架」的捨己。
摩西沒能力帶領以色列人,大衛只是個牧羊人,耶穌的門徒都不是「宗教專業人士」,傳福音給外邦人的保羅甚至是非常虔誠的猶太人。但這些被上帝召來的人卻完成了所託付的。
至今我仍記得我在大學時,我的學長鵬翔(如今已是牧師)跟我談過關於「大專生畢業後回應呼召」的兩種方式:一種是「畢業後我去找一份不錯的工作,然後在那裡尋找適合的教會,參與事奉;而另一種是「畢業後去到上帝要我去事奉的地方或教會,即使是鄉下或小地方,然後才在那裡尋找養生的工作」。
想到「呼召」,我心中如今還是有根刺使我難以勇敢前進,因這刺往往會提醒我過去的那些失敗和挫折。但感激今天交談的這位弟兄所給予的以下鼓勵,我也祈禱上帝賜予他力量去回應那份神聖的召喚。
「我在經歷病痛這段期間,也在想。這些年來,我的人生可說是一帆風順,要風得風,要雨得雨。沒經歷過什麼挫折與低潮。但父親的離世、病痛,使我覺得也許神要我經歷這一些磨練,才能更好的從事神學。因為神學不只是一堆理論,它更是一個承載生命的信仰。一個沒經歷過挫折與失敗的,所從事的神學,也許只會是一些高傲的論述,不會有生命力。所以,挫折與失敗,也許是神讓我們更貼近生命,更貼近神學。上帝的陶造,有時是經過我們的挫折的。」

轉自面子書

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

温柔的人有福了

        我們今天要講八福的第三福,馬太福音五章5節:「溫柔的人有福了。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。」我要從兩方面來跟大家一起來分享:第一方面,什麼是溫柔?第二方面,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得溫柔?怎麼樣才能夠承受地土?


        首先我們來看,什麼是溫柔?你覺得溫柔是什麼?當你想到溫柔的時候,我不知道你腦袋出現怎麼樣的畫面?你對溫柔的印象是怎麼樣?是不是一個人講話比較小 聲、輕聲細語。我今天講話比較小聲,因為喉嚨不太舒服,但是我跟昨天講話大聲的時候一樣,沒有什麼改變。是不是一個人講話比較小聲就是比較溫柔呢?溫溫和 和的、慢慢的,看起來沒有什麼脾氣就叫溫柔,或者是安安靜靜、害羞內向的人就叫溫柔。我不知道你對溫柔的觀念是怎麼樣?我們在開交友戀愛課程時,我們會分 兩隊,一邊是姊妹、一邊是弟兄,我知道有一些弟兄講他們所要找的姊妹要具備怎麼樣的條件時,很多都會提到溫柔,他們所要找的另外一半是一個溫柔的姊妹,其 實我知道他們腦袋中所想的溫柔就是講話輕聲細語,手指細細的,有一點害羞、看起來柔柔的女孩。我覺得這不太公平,為什麼呢?因為如果這樣才叫溫柔的話,那 麼一些講話很快、個性比較開朗的姊妹就永遠不可能算做是溫柔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 一般人對溫柔的觀念是這樣,那聖經裡面對溫柔的觀念是怎麼樣呢?聖經裡面所說的溫柔和我們手指的粗細、說話的大小聲沒有直接的關係,而是和我們對上帝、對 人不自我中心的態度有關係。我們今天來看馬太福音二十六章,耶穌在這段聖經中對溫柔為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說明,這段經文是講到耶穌在面對上十字架受苦之 前所發生的事,我們來看祂對神和對人的態度,我們來看耶穌告訴我們什麼是溫柔。首先來看祂對神的態度,馬太廿六章39節:「他就稍往前走,俯伏在地,禱告說,我父阿,倘若可行,求你叫這杯離開我。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。」馬太福音廿六章42節:「第二次又去禱告說,我父阿,這杯若不能離開我,必要我喝,就願你的意旨成全。」這是耶穌對上帝的態度;接下來,我們來看耶穌對人的態度,馬太福音廿六章52~53節:「耶穌對他說,收刀入鞘罷。凡動刀的,必死在刀下。你想我不能求我父,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麼。」這是耶穌對人的態度。
        在這裡我們看到馬太福音廿六章51節跟馬太廿六章52~53節有個強烈的對比,馬太福音廿六章51節發 生什麼事情?有一個人,其實就是很愛耶穌的彼得,他看到有一群人上來要抓耶穌的時候,他為了保護耶穌就把刀拿出來向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,把大祭司僕人的 一個耳朵削掉。如果你是耶穌,你看見你的門徒這麼效忠保護你,你會有怎樣的反應?應該會很高興,對不對?不過耶穌的反應是:「收刀入鞘罷!」收刀入鞘就是 耶穌對人的態度,不管祂在怎樣的光景,不管祂以前是在傳道醫病,或是現在祂正準備受難的時候,也不管祂所面對的人是誰,是從前打破香膏膏抹耶穌的馬利亞, 或是一位人人喊打的稅吏,或是眼前害祂的這一群人,耶穌從頭到末了祂對人的態度一直都沒有改變,就像祂來到這世上,祂對上帝的態度也一直沒有改變一樣,祂 從來到世上的第一天開始,祂對上帝的態度就是「父啊!不要照著我的意思,乃是要照著你的意思。」對人的態度是收刀入鞘,是一個對人、對上帝都謙和,即使祂 現在在委屈的裡面,面對別人不合理、不公義的對待的時候,祂仍然不動刀劍,在這樣的環境中祂仍然願意順服像羔羊一樣,並且堅持遵行上帝的旨意,這就是聖經 中所說的溫柔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要怎麼樣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個溫柔的人?我覺得人在凡事順利的時候比較看不出來,要看一個人溫不溫柔最好的時機是在他遇見一些風浪的時候,在不順利的環境中看他對神、對人有怎樣的反應。

        前不久,我聽到一個別的堂會的見證,有一位新婚的姊妹結婚度完蜜月之後就跟先生回婆家,他先生也是基督徒,剛信主沒有多久,不過先生的家裡是拜拜的家庭, 他們回家的時候,她婆婆竟然在大門前面擺一個火爐,她婆婆告訴她說,進門之前第一件事情就是跳火爐,這個姊妹覺得很奇怪,神就用祂的話提醒她,她想到上帝 在出埃及記中曾對她說不可經火,她覺得這不太對,她裡面也不太平安,她直接就告訴婆婆,因她是基督徒,她這樣做不太合適,她就向她婆婆表明她的態度,她婆 婆一聽覺得這還得了,剛進門的媳婦就反了,轉頭氣沖沖的就把兒子叫進房間臭罵了一頓,這位姊妹很難過,因為剛剛才辦完婚禮,而且結婚沒有多久,沒有想到回 到家第一件就碰到這樣的事情,當時不單是她婆婆不諒解她,連她先生也對她非常不諒解,她先生雖是基督徒,但覺得跳一跳有什麼關係嘛…。她們回到台北,她先生對她有非常多的責罵,雖然如此,這個姊妹沒有再多做什麼辯解,她知道她講再多也沒有什麼用,她只是做她覺得上帝要她做的事情,她也請教會弟兄姊妹為她禱告。

        我相信我們當中也有一些弟兄姊妹碰到類似這樣的事情,在信仰上因為差異而受到一些壓力,從家族來的壓力,這位姊妹就是一個溫柔的人,她在這樣的環境裡面仍 然願意選擇「主啊!不按著我的意思,是照著你的意思。」雖然旁邊的人對她有很多的不公義,她先生莫名其妙就罵她,不但是在南部罵她,回到台北一樣繼續對她 非常的不諒解,但這個姊妹她所做的就是選擇「主啊!不照著我的意思,乃是照著你的意思。」她選擇不動刀劍。很奇妙,兩個禮拜之後,上帝真的為她做主,她的 婆婆主動打電話向這位姊妹道歉,跟她說對不起,那天她實在不應該這樣子,而她的先生也嚇了一跳,原本她先生是站在她婆婆這一邊的,她看見一個不信主的婆婆 都承認所做的是不對的時候,她先生也想起先前對她所做的,他先生也感到非常的不好意思,也請求太太原諒他,這個就是聖經中所說真正溫柔的人。即使她受了委 屈,特別是面對別人不合理、不公義對待的時候,她仍然不動刀劍,不怨天尤人,並且堅持遵行上帝的旨意,這就是溫柔。

        溫柔會帶來怎麼樣的結果?馬太福音五章5節:「溫柔的人有福了。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。」 這裡讓我們看見,溫柔會帶來一個結果,就是「承受地土」,地土就是土地,指的就是「上帝的賞賜」,在舊約裡面,上帝常常把土地做為祂對百姓的應許,賞賜給 祂的百姓,而在新約中,「土地」指的是上帝國裡面所有的〝應許跟祝福〞。不過,不管是上帝的國或是實際的土地,都是上帝的賞賜,這就好像是空氣、陽光跟 水,全都是上帝給我們的賞賜一樣。

我們

        怎麼樣可以承受地土?我們沒有辦法靠我們自己造出一丁點新的土地出來,就好像我們沒有辦法造出更多的空氣、陽光和水一樣,這些賞賜我們怎麼樣才能得著?怎 樣才能享受到?關鍵只有一個,就是去領受,其實溫柔也跟承受地土是一樣的事情,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有溫柔?就是放下我們自己,去領受上帝的溫柔,就是「主 啊!不照著我的意思,乃是照著你的意思。」這對世上的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!我們很多的弟兄姊妹在公司裡面工作、在學校裡教書,我們常常碰到一個問題,就是 社會、世上的人很多時候是用「爭」去解決很多的問題,他們所爭到的東西是世界的東西,不過,大家看聖經中這些溫柔的人得到東西不是用爭的,而是用「領受」 的,所得到的是上帝的生命,是上帝國度裡面的土地。有很多人以為溫柔所代表的就是懦弱,沒有能力,也沒有擔當,其實不是。聲音比較大或是拳頭比較硬,並不 代表力量比較大,事實上有很多時候剛好相反。一個膽怯、退縮、懦弱、沒有原則的人不是溫柔,是鄉愿,但是一個真正溫柔的人是一個有能力的人,為什麼?因為 他的能力會受到上帝的掌管。大家有沒有發現,聖經中幾乎所有被上帝使用的人,比方說亞伯拉罕、摩西,他們為上帝做了很多、很多的事情,新約中的保羅、彼 得,為什麼他們會被上帝大大的使用,為什麼會顯出那麼大的能力?不是他們原本就有多少恩賜,乃是因為他們裡面有一顆願意溫柔的心,他們願意放下他們自己, 願意在他們生活當中讓上帝來管制他們。

        我記得幾年前有一次刮颱風,颱風就直接掃過伊甸殘障基金會董事長劉俠她所住的地方,這個颱風很大,而且是在半夜,恰巧颱風來的時候她的家人都不在,家裡面 只剩下她一個人,又停水、又停電,颱風過後的第二天早上,她們社區中左鄰右舍都出來,一走到自己住家的外面一看不得了,因為路樹倒的倒、斷的斷,有些房子 上屋簷的瓦片就散落一地,大家在那裡七嘴八舌的時候,有一個鄰居突然想到:「糟糕!這段時間劉俠她的家人都不在國內,昨天應該是劉俠自己一個人在家裡,那 麼大的房子,又停水、又停電,劉俠行動又不是很方便……」,他們就很擔 心劉俠,想去看看她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,是不是很平安,鄰居一夥人就相邀去敲劉俠的門,劉俠出來開門,他們看見劉俠出來的時候好像還算平安,其中有一個鄰 居就問劉俠說:「昨天晚上風雨那麼大,又停電、又停水,你還好吧!你會不會很害怕?會不會六神無主啊?」劉俠老神在在,一方面謝謝他們,另一方面也對他們 說,我沒有六神無主,我是六神有主。


        弟兄姊妹,一個溫柔的人是一個願意讓上帝做主的人,而這也是為什麼溫柔的人之所以有能力的關鍵,不單單是那一次颱風,劉俠她這一生,不是靠肌肉去跟人家拼 能力,因為劉俠沒有肌肉,她也沒有力氣去跟別人爭,不過至少在台灣,認識她的人沒有一個人會說劉俠沒有能力,為什麼?因為她幫助了很多連手腳健全的人都沒 有辦法幫助的人。大概是在五年前,那個時候她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,類風濕性關節炎讓她沒有辦法呼吸,情況非常危險,有幾次差點就過去了,中國時報有一個記 者就到醫院去看她,那位記者在床邊問她說:「劉俠你那麼辛苦,你會不會覺得你現在很可憐?老天爺對你很不公平耶!你會不會覺得生這樣的病,一輩子受這麼多 的折磨,受這麼多的委屈!」大家猜猜看劉俠怎麼回答這位記者?她沒有抱怨老天爺為什麼讓她生這樣的病,也沒有抱怨她的父母親為什麼當初沒有把她照顧好,她 只是對記者說:「我沒有什麼好抱怨的,如果說我明天就離開這個世界的話,那今天我最後要說的就是感謝,我要感謝三個人,第一個,我要感謝上帝,祂那麼愛我 的家人,祂讓我手腳不方便,還讓我有那麼多事情可以做;第二個,感謝家人這麼包容她,當她有些時候身體不舒服,脾氣很不好,但家人那麼包容她,接納她而且 鼓勵她;第三,感謝許多的戰友,很多沒有手、沒有腳跟她一樣行動不方便的人,而這些人在伊甸殘障文教基金會陪她走過很多很多的歲月。」

        我不曉得你在思想「溫柔」的時候,你心裡有什麼感覺?我覺得預備這篇講章給我很大的幫助,我發現溫柔不是軟弱,不是懦弱,溫柔就好像水庫入水口的一個閘門 一樣,當我們對上帝溫柔的時候,那個閘門打開,上帝的恩典便源源不絕、沒有攔阻的一直流進來,難怪一個溫柔的人他會這麼有能力,因為是上帝為他做主,是上 帝的能力在他的身上。我們今天所讀的這段聖經,是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被抓的經過,我在想,如果耶穌當時真的是憑血氣動刀劍的話,我想最多能達到的是讓耶穌 和祂的門徒暫時脫離羅馬兵丁或猶太人的追捕,暫時脫離危險而已;不過,正因為耶穌當時並沒有動血氣,沒有動刀劍,祂乃是照著上帝的旨意去行,所以,祂今天 拯救的不只是當時那些在危險當中的人,而是全世界的人,而這就是溫柔的力量。

        請問誰能夠有「溫柔」呢?昨天我問卓志錠區牧說最近有沒有溫柔的經驗?他哈哈大笑,他說他越來越覺得要做一個溫柔的人很難,要做一個硬心的人很容易,我們 發現:這就是我們的本性。弟兄姊妹,我們不可能靠自己修為,成為一個溫柔的人;要成為溫柔的人,就跟承受地土一樣,我們僅能夠〝領受〞溫柔,就是來到上帝 的面前,我們跟上帝說:「上帝,我沒有溫柔,求你把這樣的溫柔賞賜給我。」我們先來為自己禱告好嗎?我不知道你現在跟你的同事關係如何,在你的公司裡面不 知道你有哪些東西實在是忍受不住,你很想動刀劍,你很想用你的方式去解決,耶穌要對你說:「你不需要動刀劍,不是成就你的意思,乃是成就上帝的意思。」上 帝今天要把祂的溫柔賞賜給你,你可以向祂來祈求。


台北信義會真理堂    蘇哲明區牧證道

87.05.24主日

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

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?藝人安鈞璨驟逝

一早我在新聞上看到這件事,「32歲,前可米小子成員安鈞璨6月1日凌晨驚傳因肝癌過世。」 

對於時下的演藝人員我不太了解,年輕同工告訴我。 
這個年輕孩子要離世前,上節目表示透露最近在想人生有何意義 
「閉上眼睛,這世界會不會有人記得我,然後都沒有,淚從兩側流下。」
一場病痛會帶走一個人,一個意外災害也會突如其來的帶走一個人。 
往往這些意外都不是在我們人生裡會想到的事,但這個意外讓這個孩子想到「人生有何意義」? 

「人最大的恐懼是沒有方向 」 
到底什麼時候最恐懼,是沒錢的時候,還是沒食物、沒水的時候? 
都不是!人最恐懼的時候,是沒有方向的時候, 
當面對死亡時沒有了方向感就更恐懼。 

有信仰的人,心裡頭有方向感。 
有一個方向感,像在黑暗隧道前方的一點光明; 
如果失去光明,人會恐懼、會無法面對死亡。
「你們心裏不要憂愁;你們信神,也當信我。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;若是沒有,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。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。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,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,我在哪裏,叫你們也在那裏。」(約14:1-3)
「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;」(約 14:2)告訴我們,上帝所住的地方,是像家一樣溫暖,有許多房間可以讓我們居住! 

「天堂就是家」!
你預備好面對死亡了嗎? 
你相信死後耶穌為我準備了一個更好的地方要去嗎?
文章转自:基督教今日报

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

單純,其實是固執?

單純,其實是固執?
很少人不喜歡「單純」,但老實說;也很少人真懂「單純」。
我們往往把自己認同的某種感覺就稱為單純。
最常見的就是把「不會有不同意見的人」稱為單純,然後當他(通常是『她』)偶而有意見時候,我們就說「你沒有那麼單純了」……
有操控性格的人最喜歡「單純」。

有的時候;我們也把「逃避」說成單純,認為「這個世界太複雜,我單純就好……」把自己說成單純,會比較有安全感。
我們也很會把「不想捲入是非」包裝成單純,就說「不要問我,我這個人很單純……」
如果不想得罪人,也可以用單純,「我這個人最單純了,想到什麼就說什麼,沒有惡意……」
我們甚至可以把「不喜歡思考」當成單純,所以就說「我這個人很單純,不喜歡想那麼多」。

談戀愛的時候,我們也很擅用「單純」。誇獎一個女孩子美麗?顯得有點膚淺。
讚美她很辣?更是庸俗。
要說她聰明,又不見得。
說她很乖?又不是小學老師。
這時候;「單純」就派上用場了。
因為單純沒有定義,純屬一個感覺,你講你的單純,她想她的單純,皆大歡喜。
由於整個社會是讚賞「單純」這個抽象概念的,於是,各種「不是那麼單純的『單純』」就滲入了你我的生活。
說穿了,我們只是把「我們討厭的複雜」說成「單純而已」。
但是在這個過程中,最具殺傷力的,莫過於把「固執」當作單純。或者可以說;要小心;不要讓固執變成單純的後遺症(當然;真正的單純是不會變固執的)。
我們只從一個角度想事情,自己認為很簡單,實際上卻可能是固執。
有位老太太上車,一名童子軍立即起身要讓座,這位好強的阿嬤說:「不必,不必,我還年輕。」
到下一站,童子軍又想起身,阿嬤把他按回去,慈祥地說:「就說不必了,小孩子真有禮貌」
再過一站,童子軍堅決地站起來,阿嬤說:「又不是長途,幾站而已……」又把他押回去。
幾次以後;童子軍終於哭了:「阿嬤,我家早就過了,為什麼不讓我下車…… 」
用自己既定想法處理事情看世界,不是單純啊!
許多人因為「大家肯定單純」,就自我催眠成一個自己認定單純的人,拒絕接受任何複雜的東西,終其一生;都在維護單純,也自豪單純,結果就是「我不懂,為什麼像我這麼單純的人會遇到這種事?」
「我不懂,為什麼要搞成這麼複雜?」
「單純的人為什麼要受傷?難道單純錯了嗎?」
單純沒有錯,是我們自己的「單純」錯了,也就是;我們認定的單純並不是真正的單純。
有一個地方修路,剛剛裝了電線桿,一位迷糊的駕駛撞了電線桿,別人好奇地問:「電線桿這麼大一支,你沒看到嗎?」,得到的回答是「奇怪,開了這麼多年的路,什麼時候多一支電線桿?」
用固定思維做事情不是單純,沒有能力理解合理的複雜也不是單純,三番二次學不到教訓更不是單純,笨,更不是單純。
我們把複雜的「事情」簡單化,那是一種智慧。
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不去臆測別人;這是常識。
不拐彎抹角損人,不設局害人,這是本份。
想當一個真正單純的人,必須有足夠的生活歷練,真的能夠化繁為簡,心胸寬大,不計毀譽,不被環境左右。
單純不是給沒長大的人用的,也不是給長不大的人用的。
單純不是藉口,不是自己心靈的舒適角落,踏出勇敢的步伐探索世界的複雜,受了傷也無悔無怨,珍惜生命經歷的過程,像聖經說「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,凡事謝恩……」
你要盡心,盡性,盡意,盡力愛主你的神,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。
這是單純!

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

重生得救

我重生得救了吗?

  到底什么是重生得救?重生和得救是两件不同的事吗?

  今天教会中似有不少人依旧在重生得救这个基本问题中盘旋。可是他们不好意思问。总觉得自己在教会中既那么久了,与弟兄姊妹又这么熟悉,也曾在好几件圣工上参与事奉,怎可再问人家重生得救的问题呢?岂不给人家笑话或轻视!不过,扪心自问,对这问题实在不顶清楚。

  其实,重生得救是主耶稣在世上亲自用过的名词!
  重生在辞典中是指重新再得生命(boragainor born anew)。这第二次的生命是从上头来的,是从天上来的(born from above)。主耶稣告诉一位年老尊贵的犹太学者尼哥底母:你必须要重主。因为人若不重主,就不能见神的国。又说人若不从水和圣灵生的,就不能进神的国。这样看来,凡重生的人,必是从水和圣灵生的。

  水是指什么?水是最基本的功能是洗净。施洗约翰所行的叫做悔改的洗礼。这洗礼是叫人认罪悔改。人肯到神面前来认罪悔改,就可罪得赦免(可一:4)成为圣洁(弗五:26)。让我们自己省察,在我信主的过程中,曾以任何方式向主表示我是个罪人而求主赦免洗净吗?
  水的第二个功能是解渴。耶稣很明显的告诉撒玛利亚妇人,你需要活水。当撒玛利亚妇人承认她是个已有五个丈夫的罪人,她就能接受如活水一般的生命之道,滋润她枯而且竭的心田。甚至她丢下水罐,奔回人群,把自己的见证如活水般地涌出来。其实这现象就是从圣灵而生了。当人罪得洗净,圣灵就充满人心。人就得着上头来的能力,为主作见证。当我们认了罪,是不是觉得内心中一股热力,要把生命的道告诉心中干渴需要的人呢?

  得救就是得蒙拯救。人在危急中或失落了生命被挽救回来(saved from the various perils of life)。保罗对以弗所教会说:你们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。所以凡得救的人,首先,他明白他信靠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恩。又因神特别恩待他,把得救的机会临到了他。接着,他要从心灵里产生信心,好象一双接受礼物的手,来领取神早已为世人预备好了的救恩——礼物——就是主耶稣。想一想,我有没有向这位耶稣说过:我愿意真心接受你作我的救主?或是凭着我内里的信心说:主耶稣啊!你是拯救我的主,我要永远相信跟随你?

  保罗在罗马书十:9告诉我们:你若口里承认耶稣为主,心里信神叫他从死里复活,就必得救。得救的两个基本行动:第一,人肯公开承认耶稣基督是我个人的救主,是拯救灵魂的救主。换句话说,在认识我的人面前,大家都知道我是个信耶稣的基督徒。其次,人心里确实相信,主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了。这复活乃是神所彰显的大能。上面这两点我都达成了吗?

  重生得救原是个奥秘,但圣灵借着圣经的话,已经说得很明白了。如果你觉得,上面所提到的,你早已完成了。那么你不该再有任何怀疑,正式向自己宣称,你是一个得救重生的基督徒。若是你目前仍在做些基督徒不该作的犯罪行为,没有悔改过;也不敢在亲友中认自己是个基督徒;也从不觉得耶稣的复活与你有什么关系,那么,你应当好好祷告,纠正自己,依靠圣灵的能力,完成你重生得救的工夫。
 
文章取自此处

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

卫斯理约翰早期信仰──至终能得救与否!






属灵状况好时,他就有很强的确据可以至终得救;
属灵状况不好时,他就没有信心自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,可以“至终得救”。



    卫斯理约翰在一个有清教徒背景的圣公会家庭长大。他被教导,若他犯罪,就会失去儿洗时所领受的圣灵洁净,需要严格地藉着“蒙恩途径”来寻求圣灵再次的洁净(达致圣洁),以确定自己是走在得救的道路上,最终可以得救。因此,这形塑了他早期(1725-1738年)  的信仰:严格使用“蒙恩途径”来寻求圣灵的洁净,以确定自己是走在得救的道路上。他这段的信仰旅程,需要从他的大学的生涯继续说下去。


     在1720年7月18日,卫斯理17岁时进入了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(Christ Church College)。在这里,他接受了亚里斯多德模式的知识论。十八世纪是高举理性的时代,并主要分为两派:一是占大多数的亚里斯多德模式 (Aristotelian model),强调以理性的观察、归纳和推理,以足够的理由来达致知识和信心的经验主义(empiricist);二是柏拉图模式(Platonic model),强调理解来自现存概念和信心的理性主义(rationalist)。因而,在亚里斯多德模式之知识论的影响下,他认为不管是得救的信心和确 据,都必须有理性上合理的理由和证据,是可以实践和经历的。问题是,自己持续性地犯罪  让他失去了合理的理由和证据相信自己有真信心并真诚悔改,以至质疑自己是否真能至终得救。他心里浮现了这样的问题:到底我要做什么才能得救?我如何能确定呢? 

   在这里必须交待一下,卫斯理当时相信当一个人信从耶稣基督时,他就得救了;得救后,他必须持守信仰,达致圣洁,走完救恩的旅程,以致在死时,能至终得救。而 他所担心的自己得救问题,不是有没有信从耶稣基督而得救的问题,而是能不能持守信仰,达致圣洁,走完救恩旅程的问题。1733年,卫斯理一篇很重要,题目 为《心的割礼》的讲章可以表达这段时期的救恩论: 

救恩的旅程
第一步
第二步
第三步
第四步
谦卑
信心
盼望
人看到自己的败坏罪恶和无力为善,以至愿意谦卑地降服,认罪悔改,转向上帝。
信从和接受耶稣基督的爱和饶恕,并且从罪恶的辖制中得释放,拥有一个新生命。
期待终极的生命冠冕,以至在此生不断靠上帝的恩典弃绝罪恶,追求圣洁的生活。
进入完全,摆脱肉体、眼目的情欲和骄傲,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爱上帝,预备好见上帝的面。
 
按照卫斯理这段时间的救恩论,一个人认罪悔改、信从耶稣基督只是得救的开始,获得新生命的他要继续不断追求圣洁,以至在死时蒙神赐下完全,死后才可以至终得救。如此,“弃绝罪恶,追求圣洁”,就成为一个人正处在至终得救的道路上的确据。 

这样的救恩论影响他在这段时期,想尽各种办法,努力弃绝罪恶,追求圣洁,以便有“至终得救”的确据。在追寻的过程中,他“很早就被警告不要像天主教那样太过 依赖外在的行为,或者是没有行为的信心,因为没有行为就不能有真正的盼望和善行”。因此,当他接触路德宗和加尔文主义者时,就不能接受“他们把信心放大到 一个地步几乎盖过其它的诫命”。这叫他迷失,因为“无法指出错误在哪,但也无法用圣经或常识来调和”。 

身为圣公会的一份子,他尝试走的是其中庸之道(via media),强调信心和行为并重,既信从耶稣基督(信心)的同时,不断严格地善用恩典途径(行为),来“弃绝罪恶,达致圣洁”,以便可以确定自己是走在 “至终得救”的道路上。这表示他“至终得救”的确据是建立在他属灵生命的状况上。属灵状况好时,他就有很强的确据可以至终得救;属灵状况不好时,他就没有 信心自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,可以“至终得救”。

因此,为了能确定自己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,可以“至终得救”,他必须想方法来提升他的属灵状况;这个方法不好,不能持续提升他的属灵状况,就找另外更好的方法。也因此,当他发现单单使用恩典途径,不能持续提升他的属灵状况时,他就开始寻求更多的方法来帮助自己。 

父母盼他按立
1724 年,卫斯理就要毕业了。他母亲在9月的一封信中提起她“非常希望他能按立成为圣公会的牧者,然后回来帮助他的父亲牧会”。他回信认同母亲的意见,只是怕太 快了。问题是,连自己是否能“至终得救”都不确定的他,为什么要按立呢?到底是什么原因他本身没说,但一些学者则提供了一些推测:林崇智说是顺着家族传统 而羡慕圣职;哈里森艾尔西(Elsie Harrison)和格林薇薇安休伯特霍华德(Vivian Hubert Howard Green)认为是追求克汉姆莎莉(Sally Kirkham)失败的一个决定;而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藉着按立来催逼自己更加追求,以达致圣洁,有“至终得救”的确据。

无论如何,他父亲似乎相当担心他的动机有问题而不太同意他按立。1725年1月他父亲在一封回信中表示“对他最近的行为感到欣慰”,也“欣慰他想要按立,只 要他不是想做一个虚有其表的牧者”。他父亲提醒他不可草率,说“为了混口饭吃虽然无害;或为了能过更严谨的生活当然是更好的动机;或为了顺服圣灵的呼召当 然是无可厚非,但最重要的是为了荣耀上帝,服务教会,教育和拯救邻舍”。 

2 月,卫斯理的母亲再次写信给他,提到他脾气的改变。他母亲劝告他把信仰看成生命中最大的事,并且严肃反省自己“是否有合理(reasonable)的盼 望,已在基督里得救,那就是到底自己有没有信心和悔改”,“尤其是那些要做牧者的,更是要确定他们的呼召和拣选,免得他们传福音给人,自己反倒被弃绝 了”。只是,她母亲仍乐观地认为他可以按立,并且提出“这大斋节是最好的时期让他预备按立,并希望他尽快按立会吏(deacon),因为这可引发他学习实 践神学(practical divinity),那是按立前最好的预备”。 

3月,他父亲没说明原因地改变了主意,写信答应他这个夏天就可以进入圣职,  甚至急促地要他在5月23日的三一主日按立,但因他兄弟回乡而无暇预备只好耽搁。

值得留意的是,当卫斯理要按立时,他父母都察觉一件事,那就是他的行为和脾气都有所改变,显出他的生命此时所有更新。到底是什么让他的生命出现了变化?这可能是因为按立的神圣和家人的提醒,让他更加严肃地看待自己的信仰。 

另外的原因就是他的阅读和朋友的劝勉。他后来有特别提到,泰勒杰瑞米会督(Bishop Jeremy Taylor, 1613-1667)、肯培托马斯(Thomas `a Kempis, 1380-1471)和劳威廉(William Law, 1686-1761)的书对他生命有至深影响。他跟劳威廉甚至还保持一段长时间亦师亦友的属灵关系,在神秘主义中走了一回,为要验证这个方法是否可以帮助他不断提升自己的属灵状况,让他可以确定自己正走在正确道路上,至终可以得救。 

这样的论述显示卫斯理在1738年 之前的信仰,并非一无是处,或是完全不信从耶稣基督。他其实已经信从耶稣基督,只是他担心他走不完救恩旅程,或偏行己路而不能“至终得救”。为了确保自己 正走在正确的救恩旅程中,他竭尽所能,努力地使用“恩典途径”弃绝罪恶,过圣洁的生活。问题就在于,他灵命的不稳定造成他对自己是否能“至终得救”产生极 大的怀疑。这提醒我们,建立一个合乎圣经的救恩论是极其重要的。而卫斯理当时正在这路上,真心地寻求。